Tuesday, June 26, 2018

投资Gilead Science的决定


Gilead Science 是一家美國生物制藥公司,很多重要的藥物和治療都同這家公司有關,包括特敏福、HIV和肝炎(HBVHCV)的治療。目前的收入主要來自制造和銷售治療愛滋病和丙型肝炎(HCV)的藥物,其中HCV的藥物能夠徹底根治疾病。Gilead2012年獲批出售HCV藥物,立即取得巨大成功,全年收入從2012年的112億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249以美元,凈利潤從31億美元增長到121億美元。

隨著業績的增長,股價也在3年內從38美元暴漲到119美元;但是到了2016年,隨著越來越多的丙型肝炎病人獲得治療痊愈,市場開始擔心HCV的銷售前景而大量沽出股票,結果股價在1年內跌了1/3,而我就是在這個時候接火把。

單位:億美元
2015
2016
2017
收入
326
304
261
凈利潤
181
135
96(剔除一次性的稅費)
凈利潤率
56%
44%
37%
EPS (美元)
12.37
10.08
7.7

當時股價大概80美元左右,PE只是8陪,睇落好吸引。當然我亦知道下跌背后的原因,但是經過一輪分析后還是決定買,主要是覺得市場太過悲觀,導致股價超賣。以20169月的季度業績來睇,總收入按年下跌10%74億, 其中HCV33億(20159月:48億),HIV35億(20159月:29億),其他5.8億。市場擔心的是HCV的收入,而HIV的收入增長良好,按年有20%左右增長。我的如意算盤是如果HIV能夠繼續增長15%左右,那麼2017年的HIV收入大概有160億(35x4x1.15),加上其他收入25億,非HCV的收入大概185億。按凈利潤率40%計算的話,凈利潤有74億。以當時的市值900億計算,等于12PE;換句話說,HIV和其他的業務已經完全能夠支撐整個市值,而剩下的HCV業務、研發中的pipeline及賬面上的50億凈現金都是免費的。坦白說,自己當時還是對HCV業務有憧憬的,覺得HCV還能每年貢獻60-70億收入吧。基于上面的考慮,我是覺得下跌的風險很低,股價往上的機會和空間會很高,所以就在20169月份入貨。一路從78元、75元、73元、買到67元,中間仲沽過put來補貼入貨價,總體的每股成本大概在71元左右。

經過19個月后,股價依然停留在70元左右,以2017年每股EPS7.7美元來睇,PE9倍。但是問題是管理層預計2018全年收入會下跌至200-210億(HCV的全年收入只剩下40億左右!!),以30%利潤率計算,凈利潤大概只有60億美元,PE變成15倍。換句話說,出現了最壞的情況,而目前的股價亦不再便宜,變得好合理,哈哈哈  后續公司的價值主要取決于pipeline能否有新的重大藥品進入市場,以及最近收購的Cart-T治療法能否為Gilead于腫瘤治療上帶來突破。對于這兩個因素,我是完全沒法做任何估計的。

從目前的結果來看,這個投資決定遠不如预期的好,但是主要損失了機會成本,實際資本的損失很小。回過頭來再復盤,有幾個重點值得記錄下來。

做得好的地方:
  • 對最壞情況作了充分的評估,即使結果錯了,損失也是有限。
做得差的地方:
  • 完全沒有考慮自己的能力圈,對生物科技公司的業務一竅不通,就無知地作出了投資的決定。這兩年來,自己也嘗試過了解該行業和藥品研發,但還是一頭霧水。坦白說,即使股價上漲到100美元以上,我也沒法判斷到底是繼續持有還是套現。所以如果不懂的話,就算多便宜,都不應該買。
  • 醫藥這個行業在研發新藥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,加上有專利期的限制,使得這個行業內的公司面對持續不斷的競爭壓力。企業即使投入巨大的研發資源,也無法確定能否產出。套用巴菲特的話,這類公司基本上沒法長期維持深而廣的護城河,因此并不適合(普通)投資者持有單個公司作為長期投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