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July 13, 2016

買樓 vs 租樓

最近太忙,周記暫停了3個星期,這次想談談租屋的財務考慮。

08年和太太聯名買入了人生第一個單位,準備09年結婚後使用。後來,大仔於12年出生,需要請工人幫忙照顧,但發現屋企太小,因此13年初賣出原來單位, 換入另一個較大的單位。13年的時候,樓市處於瘋狂狀態,買入我們單位的買家甚至願意先把房子出租給我們半年,直到新單位裝修完成為止。不過,亦因為這個原因,當時基本上一盤難求,所以無法找到心怡 的大單位,只比原單位大百呎左右。到了15年,細女出生後又發現單位不夠住了,又一次要考慮住屋的問題。

不同的是,15年的市場跟13年比,整個形勢都發生了變化,零售不景,內地資金流入減少,樓市升勢開始受阻。因為有兩個小朋友,我們希望 有更大的空間,所以把範圍鎖定在港島東區千呎左右的單位。雖然樓價有所回落,但是稍為計算過回報率後,發現買樓實在不划算,最後 放棄 換樓的想法,決定轉為租樓。

但是岳母一直以來都反對租樓,覺得係幫人供樓,所以當時要想辦法同她解釋現金流的問題。一個千呎左右的單位,樓價起碼1600萬,加上手續費、稅、新屋裝修,隨時加多200萬。假設借銀行800萬,首期連雜費大概需要1000萬。然後,假設供20年,每月仲要供款 4萬,所以買樓會導致很大的負現金流。如果轉買為租,首期可以留起購買REITS,每年收到的股息50-60萬,足夠租一個太古城的千呎單位1年有餘。外母聽後,亦無奈接受。

上面的例子正好說明了資產和負債的分別。買樓雖然係買”資產”,但是這些”資產”沒法產生正現金流,反而大大增加財政負擔。香港人鍾意買樓,其實只是因為買樓有槓桿,樓市向好,就可以以小贏大,快速致富。但是未來幾年香港的樓市還可以持續向好嗎?當現金流系負數的情況下買樓,算不算投機呢?

Friday, June 3, 2016

現金為王

上篇提到我的理想資產組合的資產分佈,其中現金占30%。為什麼我要預留30%現金,以及這個比例是否過高呢?

現金佔比較高主要還是為了風險管理,充足的現金除了能夠應對流動性不足的危險之外,還能夠讓我在市場出現恐慌的時候出擊。目前本人面對的風險主要來自之前買下的大額人壽保險,因為保費金額大,一般都是通過私人銀行融資,我亦唔例外。這筆貸款的利率是LIBOR1%LIBOR是浮動利率, 有時會隨市場變化而大幅變動。香港的隔夜拆息就曾經高過一百厘,因此我決定保留相約的現金以備不時之需。其實,如果大家留意企業的資產負債表,你會發現很多公司都是既有負債亦有大量現金,個人財務亦應如此運作。

保留大量現金的壞處除了拉低總體投資回報外,還會被通脹蠶食。本來打算通過投資REITS和短期money market fund保值,一方面可以收現金股息或利息,另一方面價格的波動亦較低。但後來決定唔做,因為MMFyield實在太低,買賣仲有交易費用。REITS雖然回報較高,但股價始終不太穩定,同樣受利率走勢影響,而且會降低整體流動性。最後決定將一半的現金進行期權操作,利用沽出短期VOO價外認沽期權的策略,賺取期權金。以上月做的合約為例,年化利率大概有7%左右。接貨並不是操作的目的,但即使接貨也沒所謂,因為VOO本身係一籃子優質資產;而且接貨後,亦可以沽出同等數量的價外認購期權賺取期權金,以及回升的波幅。

這兩個星期繼續通過期權調整組合資產:
沽出VWO的認購期權(當時股價大概US$33左右):
行使價:US$34
到期日:6月底
期權金:US$0.5
截止昨晚美股收市,VWO的股價為34.04, 或者有機會成功沽貨。想賣走這隻ETF的原因主要是總資產裡面,中國股票占了接近40%, 其中內銀股又占了大部分,而我對內銀的壞賬非常擔憂。

沽出中移動的認購期權:
行使價:HK$92.5
到期日:6月底
期權金:HK$0.5

沽出盈富基金的認購期權:
行使價:HK21
到期日:6月底
期權金:HK$0.3
現價已經高於行使價,等待沽貨中。



Tuesday, May 24, 2016

投資最重要是正確的心態

這是我的第一個Blog,主要想記錄自己的投資想法和操作,方便以后更好評估結果。公開放在Blog上,主要是想看看會不會有同道中人可以互相交流,指正不足的地方,希望能夠持續提升。

言歸正傳,我是一個典型中產,一直以來只會關注工作,從來沒有認真看待理財投資(其實本人係一個會計師和CFA,真失禮....),很多時候都是抱著玩玩的心態。所以工作上雖然略有所成,但是投資結果就乏善足陳了。幸好不好投機,所以也沒有怎樣輸錢。

直至最近兩年,家裡多了兩個小朋友,開支越來越多,自己年齡也快接近40歲,需要計劃退休財政安排和小朋友的教育經費事宜,才開始認真起來。之后從網上搜索到止凡、巴黎以及其他博客的文章,才開始了解何謂投資和財務自由。幾位前輩經常講的投資心態、現金流概念、價值投資等等,對我產生新的衝擊和想法,接著開始閱讀中外投資書籍,從窮爸爸富爸爸、Intelligent InvestorsSecurity Analysis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、到本地林少陽、郝承林的著作,甚至還參加了止凡/巴黎的工作坊和的價值投資班。

這些前輩在技術細節方面不盡相同,但是核心都是一樣-----價值投資。綜合考慮自己以前失敗的經驗、知識能力圈和可投入的資源,我最終選擇了跟隨John Bogle 的方法:適當地分散投資在不同市場的股票和其他資產類別,以及通過月供方式買入相關指數基金。下面是自己幾個主要的考慮點:
1)在30年裡面, 指數基金能跑贏大部分的資產,包括眾多主動管理基金;
2)自己選股要投入大量時間(連睡覺時間都不夠,實在沒有時間研究10隻以上不同的股票),而成功率也很低,還很大機會有concentration risk。最嚴重是自己不懂以為懂,買錯了股票而堅持持有。
3)指數基金(這裡指S&P500)長期的回報率還是很可觀的,絕對能跑贏通脹
4)我並不追求優於市場的回報,知足常樂

資產分配的現狀和未來設想的分布大概如下:

目前分配情况
目标分配情况
美股(S&P 500指数基金)
0%
45%
美国以外发达市场指数基金
5%
20%
中国股票(包括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)
55%
-
现金
40%
35%

明顯地,我對中國市場非常悲觀,這個以后有機會再討論。我后面會陸續出售手上的中國公司股票,轉成美股。 由於目前美股處於歷史高位,我對於現在入市(即使是月供) 還是有點戒心,所以我的做法是沽出美股的認沽期權,在等接貨的時候賺取期權金。
5月初完成了以下交易:
股票:S&P 500指數基金 VOO
現價:US$189
行使價:US$180
到期日:15 July
期權金:US$2.6
如果美股真的下跌到US$180以下,我就要接貨,扣掉期權金后的實際成本大概是US$177.4。這樣會比現在以US$190買便宜US$12.6(差異是6.6%)。當然,如果美股繼續上升的話,我的回報就只剩下期權金US$2.6, 但是我的目標是長期投資,所以不介意錯過短期的升幅,更希望它一直跌下去,正如巴菲特講:“如果你往後每天都要吃漢堡包,你想牛肉價格上升還是下跌呢?”

真是很奇妙,以前買股票只會想著上升多少,現在反而希望股價跌!!!正確的心態實在太重要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