蘋果目前是組合內的第二重倉持股,占20%。1/3的持股于2016年尾至2017年頭,以110元買入。 另外2/3于2017年11月通過買入call options持有,該批call的行使價為180元,買Call的期權金來自同一時間賣出的put options (行使價155元)。目前股價185元,錄得賬面盈利。自己評估蘋果已經建立穩固的護城河,能夠在未來抵御市場競爭,并為股東帶來長期回報。
下面分析一下蘋果的投資價值。
Market 和Moat:
目前全球智能手機的每年出貨量已經不再快速增長,而且很多人認為自從Steve Jobs離世之后,蘋果的創新大不如前。這些批評和擔憂或許是事實,但是嚴重性被夸大了。之前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智能手機制造商,只有蘋果和三星有盈利,其他的都虧損,而蘋果的利潤占整個行業的90%以上。這份報告完全說明了蘋果的強勢。軟件、硬件和產品設計帶給消費者最好的用戶體驗,加上強大的品牌形象,牢牢地掌握了市場上最有消費能力的用戶。
其次,最近幾年可以看到蘋果非常努力地打造自己的ecosystem,進一步加強自己的優勢。通過Apple id和iCloud把用戶的Mac機、ipad、iphone等產品無縫連接起來,大大方便用戶多界面操作;然后通過ecosystem內各種不同的app和豐富的內容,比如iMusic、iTune等服務,增加用戶轉換其他品牌手機和產品的成本,變相令用戶“落地生根”。
另外,很多人都會拿其他品牌的手機和蘋果的做對比,測試手機的性能,然后批評蘋果的產品性價比低。自己認為這些人根本沒有抓到重點:蘋果一體化的體驗和品牌效應。所謂品牌效應,簡單來講,如果錢不是問題的話,在Channel和Coach的包包之間,大部分女士會買Channel。同樣的,如果錢不是問題的話,在iPhone和Samsung、華為手機之間,一般人會買iPhone。
Management:
這個最簡單,通過巴菲特對蘋果的投資,我們可以大膽推論Apple的管理層是優良的,因為據Munger所講,巴菲特對人有自己特有的評審能力。除此之外,還是有幾個數據可以說明一下管理層的態度和作風:
- 股息從2013年的1.63元,上升到2018年的2.66元,累計增幅63%
- 從2013年以來,已經花了接近2000億美元回購股票,發行股份減少了15億股(20%)。5月份還公布了,進一步回購1000億美元股票的計劃。
- 雖然資金充裕,管理層依然專注于主業,并購活動亦非常克制,唔會錢多身痕
Model:
蘋果的收入絕大部分來自于銷售各類產品,iPhone/Mac/iPad的收入增長放緩,增長主要來自穿戴設備和服務。在用戶基數持續增長的情況下,我相信服務收入在未來幾年能夠繼續保持高增長。由于擁有產品的定價權,因此毛利長期維持在40%上下,經營利潤率在27%-28%,凈利潤率22%左右。隨著美國減低稅率,未來的凈利潤率會進一步提升。
另外,由于對供應商和零售商擁有很高的議價能力,應收款和存貨都維持在低水平,有助提升現金流。因此,蘋果的ROIC(按Greenblatt的定義)是嚇人的200%以上,意思是投入$1資本,能產生$2的EBIT。
Margin of safety:
這里涉及估值的問題啦,下面是我的估算方法:
- 按照公司提供的預測,6月季度的利潤大概110億,假設9月季度利潤130億,加上上半年的利潤339億,2018財年的利潤大概580億,每股盈利11.8元(發行股份49億股)
- 賬面上的現金和投資(大部分是債券)2,672億, 長短期債務合計1,218億,扣掉應付所得稅350億,凈現金1,104億,跟回購計劃的1000億差不多。
- 按照目前的股價185元計算,市值9000億,市盈率大概15.6倍;如果扣掉凈現金1000億,公司的EV大概是8000億,以8000億除以利潤580億,市盈率大概13.8倍。
- 1000億的回購金額假設在1年完成,平均每股200元,大概能減少5億股,把發行股數降到44億股。1年后,如果利潤580億不變, 每股盈利變成13.2元,按年增長12%。而且,18財年下半年和19財年產生的現金在扣掉股息后,應該還剩下700-800億,又可以拿來回購股票了...
- 自己測算過,即使未來3年利潤零增長,PE維持在目前的16倍左右,只要把利潤以股息和回購股票全數回饋股東的話,以180元買入的話年回報率(股價+股息)都有13%。如果增長率是5%和10%的話,CAGR會變成18%和24%。
以上純屬自己的評估,不構成購買建議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