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January 4, 2019

蘋果的暴跌

蘋果一直是自己的主要倉位,除了正股之外,還持有行使$180long call和行使價150short puts10月中市場開始出現大波動,考慮到Call options能夠繼續享有股價上升的好處,因此在$207左右沽出一部分正股。后來業績公布后,因為guidance低于市場預期,股價立馬暴跌,連$180long calls也變成廢紙。一輪波動后,股價開始穩定在170-180之間,自己對蘋果的看法沒變而且想補回之前沽出的正股,因此沽出同等數量的put spread,行使價分別是$170$155自己的想法很簡單,即使真的以$170接貨,自己也賺了$47加上有$155put的保護,風險可控。
前天蘋果突然出盈警,由于大陸宏觀經濟和貿易戰的影響,下調本季度的收入70億,導致股價一下子暴跌10%$143這樣一跌,等于我的call spread的虧損是$13左右(扣掉收到的期權金)。另外,$150short put也變成in-the-money,每個option$7。問題是情況會繼續惡化嗎?
我自己的想法依然不變,主要理由如下:
1) 蘋果的核心和未來成長動力是持續擴張的用戶基數,即使新手機的價格過高而銷量不濟,但是目前看不到現有的用戶轉換其他手機品牌。恰恰是蘋果手機的質量太好,即使是前幾代的蘋果手機仍然能夠良好運作,延遲了用戶更新手機的時間。Cook也講了,用戶基數還在持續增長,并且推動服務收入的上升。

2) 出問題的市場是大陸,因素很多,不純粹是蘋果的問題。從蘋果在其他主要市場和其他產品(手表和mac)繼續保持良好增長,可以看出端倪。

3) 在一輪大跌后,現在的風險是高了還是低了呢?目前蘋果的市值是6750億左右,扣掉賬上的凈現金1300億,企業價值等于5450億。蘋果上財年的凈利潤是600億,自由現金流是650億。中國占總業務的20%,假設沒了中國市場的一半,那么利潤還有500-550億吧,等于10-11PE。只要能留住客戶,繼續通過股份回購和股息回饋股東,每年9-10%的回報是很穩妥的。
目前的估值說明市場先生不對蘋果抱有希望,這樣反而對未來有利,只有實際情況比市場的悲觀估計好,股價的提升反而更大。 股價或許會繼續尋底,但是在目前的價位上,我不覺得長期投資者需要太過憂慮。

投資組合的Update

持續了9年多的美股牛市,最近看似要(已?)結束了,其中FAANG最近都大跌,特別是Facebook。

本人的組合裡面,阿里巴巴和蘋果也從高位大幅調整下來,導致本年累積的回報出現負數,幸運的是幅度不大,在5%內。阿里巴巴主要受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和國內經濟出現不穩影響,導致民眾的消費力下降,影響電商收入的增長幅度。其次,人民幣的匯率今年從6.3左右大幅貶值到現在6.9,幅度超過10%,這也間接影響到阿里巴巴的美金股價。考慮到時局越來越複雜,本人會按情況減持。

至於蘋果,其實9月季度的業績非常好,2018財年的EPS更達到US$12,但是管理層提供的12月季度guidance略為低於市場的預期,以及往後會取消公布硬件的銷售量,令投資者感到不滿。另外,公布業績後,蘋果的供應商不斷發出蘋果調減訂單量的消息,導致市場對蘋果的前景感到悲觀,觸發大量沽盤,股價從高位US$230以上,降到目前的$176。之前提過本人很大一部分蘋果的倉位來自行使價$180的call,到期日是11月底,現在來看挺大機會不會行使。對於市場的反應,我覺得市場先生是過於悲觀了。我是這樣評估的:
- 蘋果持有淨現金1200億美金,CFO講過目標是把淨現金降到零,因此蘋果會繼續回購股票。以目前$176來算,等於可以回購6.8億股,目前蘋果的發行股數大概是47億股,發行股數最多能降到40億左右。
-蘋果今年的利潤接近600億美金,考慮上述回購的影響,EPS會提升到$15;如果利潤能增長10%的話,能EPS就是$16.5。
-新iphone的銷量可能不佳,但是用家不購買最新的model,會不會買上一代的呢?答案的重點是用戶到底滿不滿意蘋果的產品,以及市場有沒有更好的產品吸引用家。我自己的判斷是大部分用戶很滿意蘋果的產品,而市場也沒有革命性的產品可以替代iPhone,加上蘋果的生態系統和周邊設備的保護,用戶轉用其他手機品牌的機會很低。
- 我對停止公布硬件銷售量的解讀,一方面是未來銷售量不大可能有大的增長,另一方面是蘋果管理層認為投資者把蘋果按硬件公司來估值,導致出現很大的折讓。以後會公布服務收入和對應的利潤,讓大家更加看重服務收入的快速增長和潛力。
基於上面的簡單分析,我會在11月底期權到期後,逐步補回正股,蘋果仍然會是組合裡面的第一大股。

除此之外,最近還陸續清空了幾隻非核心股票,包括CSCO,CVS,大部分的Gilead Science。持有Cisco 1年左右,獲利50%,但是不是太看得懂它的業務,因此出售。減持之後,多了現金,目前盯上了暴跌的Facebook,sell了一批put options出去,等著後面接貨。港股方面,自己也陸續把復星、大酒店、和獲利1倍的中國燃氣出售,換成股價相對便宜而股息相對豐厚的長建和長和。

Wednesday, November 21, 2018

財富自由


最近在得到app里面訂閱了李笑來的通完財富自由之路的課程,剛聽完語音版本一遍,獲益良多!

一直以來,自己對財富自由的理解就是逐步建立被動收入,直到這些收入足夠滿足自己的生活所需,讓后就自由了。自己的圈子里面,很多人都有提早退休需要的財力,而且他們也不那么熱愛自己的工作。但有時候討論退休的時候,他們都非常抗拒:自己還年輕,總不可能天天旅游呀,提早退休會悶死的!自己有時候也會思考,到達這一步后,接著要做什么呢?難道人生就只是為了豐衣足食?自己總覺得這個廣為接受的定義或者目標不對,至少是不完整的。而在聽完課程后,終于讓我找到答案了!

今天,我想把幾個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概念記下來:

1. 人生必須取舍:人必須思考什么是重要的,什么是更重要的,什么是最重要的。自己現在擁有什么,而為了得到最重要的,自己愿意放棄什么。想清楚后,自然能找到人生的目標,并且愿意為此而奮斗!
2. 財富自由:其實是指一種現狀,自己不需要再為了金錢而出售自己的時間,因為時間是寶貴的。寶貴的原因是,我們需要專注讓自己不斷成長和奮斗, 以得到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東西。為了金錢而出售時間會妨礙我們達成目標。
3. 專注比時間更重要:時間比金錢寶貴,但專注要比時間更重要!專注是很困難的,大家只要想想自己一天能有幾個小時是專心致意的,身邊太多事情會騷擾我們的注意力了。
4. 為了更快達成財富自由的目標,我們除了想辦法讓自己效率提升之外,更好的方法其實是思考怎樣利用別人的時間(比如付費),以及思考什么方法可以讓時間重復出售。作者舉例說創造就是最好的模式,比如寫作,或者做youtuber。花一分時間創作出來的東西,只要質量好,就能夠吸引大量讀者,一版再版等于重復出售時間!
5. 對未來的盼望:3-5年后,自己到底想變成一個怎樣的人,辦成什么樣的事。有了未來的規劃,人才能夠接著思考方法和行動。
6. 沒法堅持的原因:因為骨子里,自己并不認為事情重要、有意義。人必須選擇對自己意義重大的事情,才有不斷堅持的動力!
7. 打造多維度的競爭力:在單一維度下,即使你是最好的1%,也可能贏不了,因為牛人實在太多了。但是如果人打造多維度的能力,每個維度都有80分以上,而在某個特定維度有90分以上的能力,并且能夠跨維度連接,你將擁有巨大的競爭力!

Altria投資邏輯



很多人不認識這家公司,但是應該聽過飛利浦莫里斯或者萬寶路;其實Altria是美國最大的煙草公司,主要的產品是萬寶路香煙。前幾年,該公司把香煙的國際業務分拆出去,叫做飛利浦莫里斯國際,而Altia只保留了美國的業務。

在投資者的未來里面,作者這樣介紹這家公司:“.. $1,000 placed in an S&P 500 index fund on February 28, 1957, would have grown, with dividends reinvested, to almost $125,000 by December 31, 2003.  But $1,000 placed in the top-performing company from the original S&P 500 firms would have grown to almost $4.6 million.  What was this golden company that beat the market by 9% per year over the last half century…  It was Philip Morris, which in 2003 changed its name to Altria Group.”.  2004年到今年8月底,S&P500大概升了1.65倍,而Altria的股價卻增長了3.7倍,還沒包括中間派出來的股息。

自己大概在1年前開始買進這支股票,價格大概在$62左右;買進之后,股價就上下波動,沒有什么重大的突破,我也趁股價下跌逐步加碼,目前占組合的5%左右,我不介意繼續加碼到自己組合的10%

投資的邏輯:
核心業務雖然面對很多困難,包括監管機構對香煙的嚴格管制和大眾對健康的重視導致銷量下降,但是煙民對香煙的剛需使得Altria可以不斷加價。其次,行業的困境和所面對的監管壓力形成重大的進入壁壘,大大降低行業內的競爭,使得現存的參與者可以安穩地賺錢。另外,這家公司的業務并不需要任何重大資本的投入,過去5年該公司的累計資本開支才9億美金,平均12億不到,資本投入占收入的比例低于1%,使得利潤率長期維持在20%以上。最后,管理層的資金運用令股東安心,每年把80%的經常利潤分派給股東,只保留20%用于回購和投資。今年,因為美股稅務改革使得利潤上升,管理層按照既定原則兩次調整股息。2017年每季$0.66美金,年初上調到$0.7美金,剛剛再上調到$0.8美金,以現價計算股息率達到5.4%

未來的增長:
未來的增長點主要有兩個:電子煙和其他創新產品的發展,以及美國大麻合法化的潛在機會。過去3年,電子煙和創新產品發展不錯,另外Altria也和Philip Morris Int’l達成該領域的合作,主要是Altria可以獨家推廣iQOS。至于商用和休想用途的大麻產品,已經在美國某些州份合法化,接下來主要是取得聯邦層面的批準。很多人相信一旦聯邦立法后,Altria將會進入該領域,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。

長期的投資回報:
管理層對外闡述過長期目標是讓調整后EPS每年增長7%-9%,而從現在到2020年的增長率甚至有機會高于該長期目標。另外,管理層重申會繼續把80%的經常性利潤派發給股東。所以把兩個數字相加,我們大概能得到約13%-15%的年化收益率。投資這家公司,不要抱有大富大貴的幻想,而應該把它視同一只永續債券。一方面享受持續而穩定增長的股息(目前稅前5.4%,稅后3.8%),另一方面靜待業務上的驚喜。

總括來說,Altria的業務令人討厭,但是公司對產品擁有定價權。另外,業務不需要資本投入,所以公司可以長期維持高利潤和派發高股息。毫無疑問,這是一個好的業務,而15倍的PE也算一個合理價格。這家公司的特質和巴菲特心愛的See’s Candies很像吧,為什么股神一直不投呢?😏

迪斯尼的投資邏輯

大概兩年前,把迪斯尼加進自己的資產組合,后來在1年前再追加了25%。目前,迪斯尼的倉位大概占總資產的5%左右,總回報大約19%,遠低于S&P500同期的升幅。

核心的投資邏輯

 迪斯尼有很多不同的業務,但對我來說,最核心的業務是內容制作。通過歷史的累積和幾個極其成功的收購(PixarMarvelStar Wars,以及接下來的Fox),公司目前掌握了世界最好的內容IP這些獨特的內容構成迪斯尼巨大的護城河,未來科技的發展只能改變和優化內容傳播和展現的方式,但是人對內容的喜好很難改變。舉個例子,米奇老鼠面世于1928年,快90歲了,但是消費者還是那么喜歡“他“。再舉個例子,Toy Story里面的巴斯光年和胡迪,也已經面世23年了,但幾歲的小孩子哪個不喜歡他們呢?基本上,這些卡通人物已經是經典。

目前串流的趨勢只是在改變影視內容的傳播方式,把原來產業鏈中間的收費電視臺邊緣化,讓內容制作商可以直接跳過這些中間人接觸目標觀眾。當然,這個改變會對迪斯尼原來的電視業務構成威脅,導致短期業績受壓。

針對新的趨勢,管理層已經在逐步調整自己的業務模式,首先推出了ESPN+的串流服務,而且還在不斷往里面添加內容,比如UFC。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舉動是終止和Netflix的合作,停止向Netflix提供內容,以準備2019年底推出自己的串流服務Disney+。到時候,消費者要看星球大戰、米奇老鼠、冰雪奇緣、Marvel英雄,只能訂閱Disney+我非常相信上述措施會有效地幫助迪斯尼扭轉目前的困境,讓股價恢復上升動力。

其他的考慮因素

Market
娛樂對人來說是剛性需求,市場巨大,只要內容夠好就能吸引消費者付費。另外,好的作品是歷久而常新的,即使幾十年后也可以吸引觀眾,而且維護和售后成本極低,而迪斯尼的經典(包括影視和相關的音樂產品)實在太多了。當然這個行業也有很大的風險,就是內容的制作成本極高,而且上映前很難預測票房,巨大的投入最終可能損失慘重。但是迪斯尼好像已經找到應對的方法:重質不重量,控制每年發行的數量,同時確保每部制作的質量。目前,全球累積最高票房的電影前20部里面有11部是迪斯尼的,其中8部是2015年后的出品。

Model
迪斯尼的財務報表上有四大板塊:媒體網絡、影視娛樂、主題公園與度假村,及消費品和互動媒體。媒體網絡主要是指ESPNABC的業務,這些是迪斯尼重要的現金牛,但是不能算是最核心的業務,剩下的三塊業務才是迪斯尼模式的核心所在。“影視娛樂“是一切動力的來源,一部成功的電影除了票房收入之外,還可以賣DVD、電影原聲唱片、圖書、玩具,開發相關游戲、以及其他的附加產品(印上logo的衣服和生活用品)。其次,迪斯尼還可以利用主題公園繼續發揮電影效應,推出相關的游戲、食物、酒店設施以吸引粉絲繼續消費。這種效應可以延續一段很長的時間,然后..... 拍續集,讓一切再來一次!!!ToyStory一共拍了4集,Cars拍了3集,Frozen快推出第2集,Marvel英雄系列n, 星球大戰系列n…..

Moat
其實上面已經講過了,就是大量無可取代的IP – PixarStar WarsMarvelMickey Mouse 其中,通過對Marvel的收購,迪斯尼就一次過收集了Marvel旗下的8000個英雄角色。你沒看錯,是8千個!當然,其中很多都不為人所知,但是迪斯尼就是懂得怎樣拍出成功的電影,比如黑豹和奇異博士。普通人應該都不知道這兩個人物,但是黑豹的票房是13.5億美金,史上賣座排名第9;而奇異博士的票房是6.7億美金,成績也不俗!我想指出的是,迪斯尼不僅有最好的現貨,還儲備了大量可拍攝的題材。另外,FOX的收購將帶給迪斯尼很多重要的IP,包括原來屬于MarvelX ManFanstastic 4,星球大戰的完整系列,以及史上最賣座的電影Avatar!這些IP能夠即使補充和擴大迪斯尼內容的種類和數量,對后面開展的串流業務有極大的促進作用。

Management
這是一個大問題。CEO Bob Iger已經帶領迪斯尼10幾年,成功收購了PixarMarvelLucas Studio,為未來奠定了穩固的基礎。令人憂慮的是,Bob過去幾年一直說要退休,但是到目前為止都未找到合適的接班人。好消息是他的退休計劃有所推遲,個人的猜測是他想帶領迪斯尼完成對Fox的收購和整合,并且帶領迪斯尼成功過渡到串流的新世界。之后如果他真的離開的話,個人覺得問題應該不大,因為內容才是迪斯尼最核心的競爭力。

Margin of safety
引用股神的話:以合理的價格購買優質的企業。迪斯尼無疑是一家優秀獨特的公司,具備可持續的競爭力。過去10年,隨著業務穩步增長,EPS$2增長到現在的$7左右; ROE也不斷提升,從10%左右上升到目前的21%。價格方面,目前的估值是16-17PE左右,不能說便宜,但是絕對不貴。


基于以上分析,我對迪斯尼充滿信心,并會將它作為組合里面的核心持股。目前的“困境”是收集股份的最好時機,相信10年后它能夠帶給我豐厚的回報。肯定跑贏通脹,呵呵呵!

以上純屬自己的評估,不構成購買建議。

Tuesday, August 7, 2018

市值1萬億的蘋果

蘋果公司上週公布了6月季度業績,結果優於市場預期,刺激股價大幅向上。從公布業績前的每股$190上漲到目前$208左右,總市值突破1萬億。

下面是幾個最重要的數字:

  1. 總收入增長17%至$533億,淨利潤增長32%至$115億,每股利潤增長40%至$2.34;
  2. 來自iPhone的收入增長20%至$299億,出貨量基本不變,增長全靠單價上升;
  3. 來自服務的收入繼續大幅上升31%至$95億,令投資者喜出望外;
  4. 穿戴設備(主要Apple Watch和AirPod)繼續大賣,收入上升37%至$37億。
這份業績確實令人興奮,下面幾個變化特別值得關注:
  1. iPhone在銷量不變的情況下,收入竟然上升20%,正好說明蘋果護城河的強大。投資者在判定一家企業的競爭力的時候,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對產品的定價能力。現在蘋果的業績告訴大家,即使iPhoneX定價上升20%,蘋果的用戶還是繼續買。正如之前說的,蘋果通過軟硬件結合的生態系統,最好的用戶體驗,牢牢地掌握了市場上最有消費能力的用戶。
  2. 一直以來,市場只給了蘋果一個售賣硬件公司的估值;現在服務收入大幅增長,如果趨勢持續下去的話,投資者會逐漸改變對蘋果的定位。這樣的話,估值有機會從現在15-18倍快速提升到20倍以上。
除此之外,蘋果目前的淨現金大約$1290億,加上每年新增的$600億-$700億自由現金流,如果繼續執行大型股份回購計畫,我估計發行股份會從目前49億股左右大幅下降到41億-42億的水平。這樣的話,加上業績繼續穩步增長(個人覺得機會很大),未來兩年的EPS能上升到$15和$18,到時候的股價是多少,大家自己計下啦。

此時此刻,我又記起Munger的話: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優質的企業,要遠好于以便宜的價格買入一般的企業。當然,前提是要能判斷那些是優良的企業;但是用心留意自己身邊的事物,從中發現像蘋果這樣的公司,其實亦唔難呀!

Thursday, July 5, 2018

蘋果的投資價值


蘋果目前是組合內的第二重倉持股,占20%。1/3的持股于2016年尾至2017年頭,以110元買入。 另外2/3于2017年11月通過買入call options持有,該批call的行使價為180元,買Call的期權金來自同一時間賣出的put options (行使價155元)。目前股價185元,錄得賬面盈利。自己評估蘋果已經建立穩固的護城河,能夠在未來抵御市場競爭,并為股東帶來長期回報。

下面分析一下蘋果的投資價值。

Market 和Moat:

目前全球智能手機的每年出貨量已經不再快速增長,而且很多人認為自從Steve Jobs離世之后,蘋果的創新大不如前。這些批評和擔憂或許是事實,但是嚴重性被夸大了。之前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智能手機制造商,只有蘋果和三星有盈利,其他的都虧損,而蘋果的利潤占整個行業的90%以上。這份報告完全說明了蘋果的強勢。軟件、硬件和產品設計帶給消費者最好的用戶體驗,加上強大的品牌形象,牢牢地掌握了市場上最有消費能力的用戶。

其次,最近幾年可以看到蘋果非常努力地打造自己的ecosystem,進一步加強自己的優勢。通過Apple id和iCloud把用戶的Mac機、ipad、iphone等產品無縫連接起來,大大方便用戶多界面操作;然后通過ecosystem內各種不同的app和豐富的內容,比如iMusic、iTune等服務,增加用戶轉換其他品牌手機和產品的成本,變相令用戶“落地生根”。

另外,很多人都會拿其他品牌的手機和蘋果的做對比,測試手機的性能,然后批評蘋果的產品性價比低。自己認為這些人根本沒有抓到重點:蘋果一體化的體驗和品牌效應。所謂品牌效應,簡單來講,如果錢不是問題的話,在Channel和Coach的包包之間,大部分女士會買Channel。同樣的,如果錢不是問題的話,在iPhone和Samsung、華為手機之間,一般人會買iPhone。

Management:

這個最簡單,通過巴菲特對蘋果的投資,我們可以大膽推論Apple的管理層是優良的,因為據Munger所講,巴菲特對人有自己特有的評審能力。除此之外,還是有幾個數據可以說明一下管理層的態度和作風:
  • 股息從2013年的1.63元,上升到2018年的2.66元,累計增幅63%
  • 從2013年以來,已經花了接近2000億美元回購股票,發行股份減少了15億股(20%)。5月份還公布了,進一步回購1000億美元股票的計劃。
  • 雖然資金充裕,管理層依然專注于主業,并購活動亦非常克制,唔會錢多身痕
上面所述,對我來說已經非常足夠了。

Model:

蘋果的收入絕大部分來自于銷售各類產品,iPhone/Mac/iPad的收入增長放緩,增長主要來自穿戴設備和服務。在用戶基數持續增長的情況下,我相信服務收入在未來幾年能夠繼續保持高增長。由于擁有產品的定價權,因此毛利長期維持在40%上下,經營利潤率在27%-28%,凈利潤率22%左右。隨著美國減低稅率,未來的凈利潤率會進一步提升。

另外,由于對供應商和零售商擁有很高的議價能力,應收款和存貨都維持在低水平,有助提升現金流。因此,蘋果的ROIC(按Greenblatt的定義)是嚇人的200%以上,意思是投入$1資本,能產生$2的EBIT。

Margin of safety:

這里涉及估值的問題啦,下面是我的估算方法:

  • 按照公司提供的預測,6月季度的利潤大概110億,假設9月季度利潤130億,加上上半年的利潤339億,2018財年的利潤大概580億,每股盈利11.8元(發行股份49億股)
  • 賬面上的現金和投資(大部分是債券)2,672億, 長短期債務合計1,218億,扣掉應付所得稅350億,凈現金1,104億,跟回購計劃的1000億差不多。
  • 按照目前的股價185元計算,市值9000億,市盈率大概15.6倍;如果扣掉凈現金1000億,公司的EV大概是8000億,以8000億除以利潤580億,市盈率大概13.8倍。
  • 1000億的回購金額假設在1年完成,平均每股200元,大概能減少5億股,把發行股數降到44億股。1年后,如果利潤580億不變, 每股盈利變成13.2元,按年增長12%。而且,18財年下半年和19財年產生的現金在扣掉股息后,應該還剩下700-800億,又可以拿來回購股票了...
  • 自己測算過,即使未來3年利潤零增長,PE維持在目前的16倍左右,只要把利潤以股息和回購股票全數回饋股東的話,以180元買入的話年回報率(股價+股息)都有13%。如果增長率是5%和10%的話,CAGR會變成18%和24%。
因此,180元買入蘋果還是一個很安全的價錢,如果真得下跌到155元的話,那就更好了!

以上純屬自己的評估,不構成購買建議。